注:本文來源于麥肯錫 在2023獅山論壇“質量增長,人效致勝”的主題分享。文中圖片源于麥肯錫公眾號(除標注外)。
大家好,很榮幸今天有時間與大家一起分享人效增長的討論。
最近ChatGPT非?;?,大家也會想未來AI過來以后,會不會對企業工作的環境都會帶來一些變化?生產力會帶來一些調整?有很多討論和探討,但最終沒有答案,人效永遠在提升。
01
為什么要談人效?
首先我們從大環境的角度來看,機遇和挑戰共存。
疫情的恢復實際上對我們來講是一個非常好的機遇,大家可以看到經濟復蘇,也能感受到消費信心在提升,但同時挑戰非常大,既有全球通脹的挑戰,也有地緣政治,它也會影響到我們現在原材料的采購,成本增加,而且像美國的硅谷銀行、瑞士的瑞信都在爆雷,導致現金的流動性也出現問題。
回到企業端我們會發現,在中國消費品行業上市公司中,按行業前30的和后30的企業效能對比分析,之間相差大概30倍,而從美國的上市公司去看,前30與后30之間差距大概也是2-3倍。我們可以看到在過程中,企業的質量非常重要,國外管理發展這么多年,質量相對來講比較平均。
今年麥肯錫做了一個調研,過去幾十年中國的發展速度非???,我們在談論下一個中國是誰?
02
什么是人效?
我更喜歡把人效定義成經濟學概念。
單位時間內的經濟價值的產生,兩種方式,一種在固定的工時里如何創造更多價值,像業務增長的業務單元,單位時間內怎么更好地讓人員能力或者他的業務Pipeline可以增長,亦或是我在創造同等價值的時候,怎么減少人工,或是利用一些先進的技術,更好地發揮人的效能,推動人員效率的提升。這些都是在人效管理時可以探討的話題。
在談人效時,縱觀中國歷史這么多年,主要就包含那么幾件事兒。
從這三個維度發力才能對人效產生更大的影響。
03
如何衡量人效?
前段時間我跟一家很大的國際品牌,當他們在做人效項目時問到我,“人效到底怎么去衡量?用什么指標?”
很多時候大家探討的是人員服務比。
這很重要,但是它是過程指標,如果人效不能最終反映到經濟價值上面,它可能是偽命題,我們需要看企業整體的業務環境,如果業務在增長,加上人就可以去提升人效,如果你的業務在下降,回過頭就要看共享服務現在做的這些事情有沒有價值,雖然對接的服務也在增加,如果成本還是在增加,這個時候更全盤的去思考應不應該接某些服務?
很多時候,過程指標都在改善,但似乎對企業來講沒有任何的改善,因為人效價值衡量最終需要我們回到經濟價值的角度,這包括產能、ROI投資回報、工時產生了多少業務價值、工廠能不能利用現有的人產生更多的價值、生產率是不能提升等等,這些人工成本能不能創造更多的業務價值。
04
人效落地挑戰
我們在做人效項目過程中,大家或多或少有一些問題,普遍來講有這么五個問題。
第一,人效到底誰來做?誰是人效的第一責任人來推動這件事?
第二,人效提升是從哪入手?怎么提升人效?當時在與另外一家企業溝通的時,他向我反饋,“我們就組織效能做了兩個月探討,最后項目不做了。因為最終我們發現這個事情也講不清楚,做完以后的價值是什么?”
第三個,企業很小,也就幾百人,我還要做人效嗎?大家對人效的概念是不是大企幾千號人的時候才需要做?
第四個,怎么衡量人效?我們可以看到,你是人效的第一個問題關聯,跟你的出發點有關,到底是哪個部門去做的,應該怎么去衡量這個價值?
這些是我們判斷的五個比較常見的問題。
-
誰是人效的第一負責人?
我們認為要業務掛帥,需要利潤中心或是成本中心相關的負責人。因為只有對業務最終負責,才能對最終的價值產出有認同,才會花心思在這個里面去做這個事兒,否則會變成一種對立。
有些企業會說我們是人力資源牽頭做的,而且做的很成功。但實際上如果細看這些成功的企業,人力資源做的非常好,往往是因為他們理解了并代表著CEO的價值,所以本質上來講是由總公司CEO牽頭做成這個事兒,這種情況最常見的,所以一定要業務掛帥。
人力資源需要為此項目提供系統的工具方法,因為人效管理它不是一個粗暴的簡單的工作,也不是簡單地做一些培訓,而是要基于公司未來業務的戰略、方向、戰斗隊形,考慮組織到底應該怎么搭?你的人才應該什么樣的人?
如同減肥,不是簡單的不吃飯,需要我們考慮整體,要有一個項目規劃,要鍛煉,要訓練,所以在這個項目中,人力資源里面的角色非常關鍵,我們需要關注公司架構是不是健康、組織是不是健康、哪些地方確實要增加人了、哪些地方應該有新的工作方式出來,以及有什么新技術誕生了,對應公司做調整。這些都是人力資源要去思考的事。
除人力資源之外,財務也非常重要,因為一切最終都回歸到價值衡量,我們需要關注許多財務數據。
-
從什么角度出發提升人效?
人效提升的方式方法很多,但是核心來講有幾個問題要我們回答。
另外作為業務部門負責人,你對于現在業界有什么新技術可以在你的職能范圍內運用,行業有什么新的動向,都必須得清楚。我們的一家客戶,他們發現部門70%的時間都花在低價值的工作上面,我們幫助生成了人效7問,包括你認為你這個部門核心存在的價值是什么、創造什么樣的價值等等,回過頭來再看看你現在在做的哪些事兒沒有意義,而不是一開始就盤多少人,先回過頭想一想你的價值創造在哪里,核心工作的價值衡量怎么樣,最關鍵的動作是什么。
-
什么時候做人效?
人效管理在任何時候都可以做,一些企業規模非常小時,人效關注的就是銷售提效,例如蓋雅智能排班的工作,針對核心的銷售團隊,如何更好地發揮和利用他的時間,他們的時間就是價值,問題是pipeline比較少,還是轉換率比較低,或是其他,我們要盤這件事情,然后真正幫助企業分析。Pineline比較少,怎么幫他們拓展?轉換率很低,抓不到重點,怎么讓他抓重點?工作的方式方法有沒有改?
一些大型的成熟企業,也有流程冗余,我要從流程上看真正耗時的流程到底是什么?哪些決策需要單獨來梳理流程,如何進行流程再造。
我們可以聚焦來看企業里目前最核心的幾個業務價值流程,對應客戶和價值創造,重新梳理流程。例如生產制造企業的人效很大程度上與工程師、質量管理、供應鏈等職能相關,因此值得考量有沒有新的方式方法去改進。
最終回歸來講,我們需要關注業務現階段想做什么事情,回過頭再來想一想哪里是抓手。所以,人效管理在任何階段都可以做,但在不同的階段,具體的業務錨點是什么,我們要思考好,然后再聚焦討論、拆解人效的話題應該從哪里去入手。
-
如何衡量人效的價值?
我們從兩個角度出發,一是從利潤中心出發,另外是從成本中心出發。
成本中心角度就是節流,如何用更少的人和成本完成同樣的工作量,例如我們可以從單位工時的工作量角度出發,看一看售后服務這個崗位,可以查看他的服務單數跟電話量,以及和服務人數比等過程性指標。
同時,這些指標問題也可以關聯到利潤中心,如何用同樣多的人/成本創造更多的收入,我們需要將售后的電話量重新對焦到業務,例如為什么會出現這么多的電話投訴量,回頭看電話投訴量是通過什么去驅動的,是產品質量不好,還是其他原因,這件事情要聯動去看,這并不是在電話服務中心里面打電話就可以解決的。
所以,成本中心和利潤中心不能局限于內部,需要往前走一步,才能更全面、更本質地看待人效衡量這件事。
-
如何保障人效的可持續性?
我們做了一系列努力之后,如何確保人效的結果不反彈,也是需要關注之處。
我們認為有幾個重要的關注點,第一個是可視性,要持續監控人效提升各階段的達成情況;其次是責任化,未達成預期的人效舉措責任到人,挖根尋因并改善;其三是工具化,如果想人效長效落地,我們需要固化工具表單/數字化看板等持續衡量人效提升的收益。
麥肯錫以制造業為例,我們將人效提升分為L1-L5五個階段,建一套可持續的管理體系和機制。
-
L1需要我們自己去暢想、了解現場,將每個部門的人效進行標記,哪些是人效的重災區,需要紅黃綠燈標記一下,可能調整的空間是什么,并不是所有的紅燈就有問題,紅燈是拿出來探討和驗證;
-
L2就需要我們驗證、討論這個數字,如果真的要去提升人效,大概要聚焦在哪幾個舉措上,每個舉措大概會產生多少價值;
-
L3要真正關心落地的路徑是什么;
-
L4要關注的是最初的目標是否真正實現了;
-
L5是回到財務報表上,衡量人效。最終所有的數字都要回到財務報表。
-
體系一旦搭建好之后,每周都與領導一同觀察數據,大概數字是什么、現在情況怎么樣、哪個部門有紅燈、紅燈背后的問題在哪,并不是紅燈就有問題,紅燈是大家拿出來探討。
這個過程中,本質上就是希望大家專注,挖掘沒有做到的原因和問題在哪里,以及該問題是不是當下緊急要解決的痛點,如果不是,那就可以緩一緩。
不同階段都去深入分析,在這個過程中所有的問題要責任化,各自闡述問題到底是什么、以及如何解答這些問題,也需要有長效機制保障,例如有定期的小范圍的會、中范圍的會、大范圍的會去集中探討。
總之,人效管理這件事情很不容易,是一個比較復雜的科學,我們既要想得很周全,因為這個話題又很敏感,所以我們要保持小范圍、中范圍、大范圍怎么去溝通的機制和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