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<track id="w1mqf"></track>
        1. <bdo id="w1mqf"><optgroup id="w1mqf"><thead id="w1mqf"></thead></optgroup></bdo>
        2. <bdo id="w1mqf"></bdo>
          1. <bdo id="w1mqf"></bdo>

            不躬身入局,別當管理者

            發布時間:2023-05-06 17:33:45

           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:張麗俊

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我一直有一個觀點:不躬身入局,別當管理者。

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01

            為什么管理者需要躬身入局?

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躬身入局是對管理者的基本要求,但很多管理者都做不到。

            他們天天坐在辦公室里,然后指手畫腳。

            一旦拿不到結果,他就會說:

            “明明我的戰略這么清楚,為什么你還是干不出來?”

            “我都說了怎么做,就這么簡單的事情,你都做不好?”

            最后,歸因在下屬身上,認為是下屬的能力不行,是下屬的執行力差。

            事實真是這樣嗎?

            在社會心理學和社會學上,有一個基本歸因謬誤。

            什么意思呢?

            你在辦公室里,制定了方法和策略,你覺得是對的。你就會覺得之所以沒有完成,是下屬的執行有問題。

            但真正干活的人,是服務客戶的,因為一些你不知道的原因,所以你制定的策略和方法,很可能他們根本落不下去,這時候他們就會認為你的決策是錯誤的。

            之所以如此,是因為雙方所站的角度和出發點不同。

            旁觀者往往站在一個理想的角度,從常規的邏輯出發。

            而實施行為的人,則更多地是從具體情況出發。

            那么怎么辦?

            就是躬身入局。將旁觀者的角色變成實施行為的人,這樣才能看清楚問題,避免錯誤歸因。

            所以,管理者一定要入局。

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02

            管理者要入什么局?

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那么,管理者要入什么局?

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1.下屬的局。

            首先是入下屬的局。

            對管理者來說,隨著職位越來越高,就會離一線越來越遠,這是正常的。

            但管理者是要做決策的, 如果完全不了解一線,很難做出正確的決策。

            你是高管,入下屬的局,不是說去深入業務細節,而是要知道,業務是應該怎么運行的,知道背后的邏輯。

            如果是基層管理者,入下屬的局,則是深入業務細節中。比如你是銷售管理者,當下屬無法簽單的時候,為了搞清楚他簽不了單的原因,要陪訪簽單,為他們提供支持,幫助他們解決問題。

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2.入客戶的局。

            除了入下屬的局,還要入客戶的局。

            你一定要花時間和客戶在一起,挖掘客戶的需求,從客戶那里找答案。

            你的創新業務怎么做,用戶體驗怎么做,服務品質如何提升?這些問題的答案,你都要從客戶那里去尋找。

            像我自己,我每一周,都給自己規定了拜訪客戶的數量。

            每一個季度,至少接兩家咨詢,自己帶隊去完成項目。

            為什么我會這樣做?

            因為一旦見客戶少了,對客戶的理解就會很淺,設計產品的時候,做戰略的時候,很可能就會經驗主義先行,成了“我以為”。如果不跟客戶聊需求和困境,只有下面的人匯報,很難抓住客戶的真需求。

            所以,不管你的職位有多高,你都要離客戶近一點,更近一點。

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03

            如何才能躬身入局?

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那么,如何躬身入局?有沒有什么方法?

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1.深入現場

            要真正的躬身入局,就不要怕兩腳沾泥。

            稻盛和夫說:答案在現場,現場有神靈。

            遇到問題時,不能只在辦公室臆想,而是要去現場找方法,去基層,或者去拜訪客戶。

            稻盛和夫也是這么做的,稻盛和夫拯救日航,3個月之內,通過多樣的形式,走訪、座談會、大會、空巴等等,跟3萬名日航員工握手,然后問:“你認為呢?”“你認為呢?”“你認為呢?”

            稻盛和夫認為,遇到麻煩多找找自己的問題,如果自己搞不明白,就找自己的部下,找找一線員工,他們有辦法。

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2.定義問題

            當你真的躬身入局,你就會發現存在的問題。

            但這時候,看到的問題,很可能只是現象。并不是真正的問題。你必須去偽存真,找到真問題。

            比如,你到一線去,你看見每一個人都非常忙碌。忙且混亂,導致出了很多錯誤。

            那么,是缺人嗎?

            不一定,很可能是流程不清晰,所以就不規范,也沒有效率。

            你是一個中層管理者,你的下屬總是來告訴你,他需要招人,因為有兩個員工離職了。

            那么要直接招人,把坑填上嗎?

            這其實也是假問題。

            更重要的是搞清楚這兩個員工為什么離職,是管理上有問題?還是激勵不到位?

            你看,問的問題變了,答案也不一樣。

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3.入未來的局

            問題定義清楚了,要一頭扎進去解決這個問題嗎?

            其實不是。

            德魯克說過一句話:“成果的取得是靠挖掘機會,而不是靠解決問題。”

            很有意思。

            這句話背后藏的道理是,解決問題雖然很重要,但企業中的問題,管理上的問題是解決不完的。

            要從現在的問題中抽離出來,站在未來的層面去找答案。

            還是上面的例子。

            當下屬總是頻繁找你要招聘指標,你認為是一個問題。

            但下屬的認知達不到,立馬招人,可能是他想到的最好的方法了。

            所以,這時候,管理者除了幫助他出解決方案外,更重要的是,你還要教他,應該怎么樣思考,以及為什么要采用這樣的方案。

            這樣做的目的,其實是在幫他開天眼,幫助他提高自己的認知,讓他更深入發現底層的問題。

            如果他的認知沒有提升,不具備解決問題的方法,等他遇到了難題,還會再來找你,這時候,你就變成了下屬的手腳。

            一旦他掌握了思考的方法,就能解決很多相似的問題。

            你也就能釋放出來了,從而做更能產生效益的事情。

            今天的問題,其實是昨天的“解決方法”導致的。站在未來解決問題,入未來的局,更有效果。

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入未來的局,不僅能起到預防問題的作用,甚至連老的問題都解決了。

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比處理問題的能力更重要的,是預防問題的能力。

            所以管理者躬身入局很重要。既入下屬的局,也要如客戶的局。如何入?深入現場,尋找答案;定義問題,找到真問題;從問題中看到機會,入未來的局。

            公眾號二維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