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1
關于領導力,我的3個體會
華潤公司的轉型,不是一般的轉型,是徹底的轉型、產業式的轉型。華潤最開始是個貿易企業,今天華潤的幾萬億資產和那時候完全不一樣,它可以做啤酒、醫藥,也可以做電力、地產,華潤幾乎做什么成什么。
中糧也是經歷了大的轉型,從一個貿易公司轉變成全產業鏈的企業,現在超市里賣的東西,油、面、米、酒都有賣的,已經有體系、有品牌了,從文化本身來講是更大的轉變。
這些企業為什么都做成了?
體會1:自己要很自信。
自信,非常難。因為一紙任命下來,你就非常容易地變成了一個領導、一個職務。這時候就會得到很多人的附和、支持,或者說迎合。但是我的體會是如果有100條路可以選,那么80條路可以選這個企業不會垮掉、也不會死掉的,平平常常能過。剩余的20條路可能只死掉15條,有5條還是能做好。這個職務的發揮空間是很窄的,選擇不多,不可隨意發揮,必須有節制;這個職務的標簽是非常易碎,非常敏感的,易受傷的、易損害的,就像每一個易碎的器件上面都會貼著“易碎品”的標識。
所以不管你是董事長還是總經理,首先要認識到你是一個最后的"責任者"。雖然現在都講究集體領導、集體決策、征求意見,很多程序后,你幾乎還是唯一的"責任者"。
另外,從體制上來講,審計、巡視、結果、評價就這么多,雖然過程中不能你說的都算,但是"責任"是你的。你是一個領導,什么是領導?是有"領"和"導",不是"推"和"壓"。
這個東西很難做區分,因為中國文化里很喜歡"獨斷"的領導,喜歡"啪"一下拍板,會覺得這個領導帥氣、霸氣。我多次講領導沒霸氣,就沒人怕你,很多時候是我來給你拍板,你必須認識到位置的職責。
體會2:必須定好范圍。
能做什么、不能做什么,這些東西都沒有職業的訓練。比如一個項目完全是天馬行空,有人就會選擇退出不干了。這時候作為決策者,你就要摒棄個人喜好,依據公司業務構成、發展階段和團隊的水平,做出整體的判斷將項目推進。我在臨退休時開了一個會,每個人說了幾句贊揚的話,一個人的話我印象很深刻。他說自己平時上班很輕松,有時候覺得自己沒什么事干,就會琢磨還可以做點什么事,這里就是要定義好自己能做什么。
體會3:要做好你自己。
這也是最難的一點。什么是做好自己?就是你的為人、見識、做事風格和待人的態度,甚至包括談吐和對事情的看法,使得你成為這里自然的領導者,這是很難的。如果領導只是“領導”就完蛋了,我在公司里也講過,領導人在公司里有五級:
第一級是憑“任命”,任命書下來后總經理拿著就來上班了,這個往往是最低級的;
第二級是憑“紀律”,按時上班,懲罰很嚴,也能管一部分工作,但是團隊沒有活力,成員容易離開;
第三級是憑“情感”,和下屬關系搞得不錯,對人也比較關心,工作也做,也很努力,這樣的領導人可以維持局面;
第四級開始才真正能做出變革和提升,或者說可以提升員工能力、提升公司業務,包括戰略驅動、戰略創新的東西,這個要求就比較高了;
第五級是最高一級,就是要做到理念、價值觀、信仰、使命感、個人訴求和公司、社會的訴求是融為一體的,這樣的領導人比較少。做到這點,公司會很和諧,有活力,而且會有正向發展的動力。
所以,領導者的很多喜好會影響到公司,比如喜歡吃什么,喜歡什么運動,喜歡看什么樣的書……都會影響到公司。
在中國要想做一個相對"集中"的人很容易,因為文化里就有這樣的因素,不管怎么講民主決策,最后還是由你表態。
這里就要有對自身的一個要求:不能有朋友,包括不能有關系特別好的公司,也不能特別親近人,也不能有特別熱愛的業務。如果說你偏向哪個業務,那你必須做到公平,不能超出公司的原則表達你的喜好。
這點很難,為什么?因為你要調動整個公司公平奮斗的氛圍,比如他就是喜歡誰,什么都是他,或者有什么業務就給他投資,要不喜歡了就把他減掉,你也不可能讓他在公司內部搞別的。
很多公司每個季度都在不斷地排名,用各種指標做標桿管理,這里有喜好性的東西都會帶來很大影響。
02
帶大家做好領導
當你在企業找好自己定位后,第一件事會做什么?
比如我到中糧來,那時候中糧的經營狀況處在非常關鍵的環節。我說開個會,在開會之前開了一個預備會,讓大家先談了下家庭情況、成長經歷、人生理想、工作目標和訴求等。
后來,在我的領導下,我提了一個東西叫"體面生活"。首先,"體面生活"要在合理范圍內,比如,你會住不錯的房子、開不錯的車,老婆會穿不錯的衣服,每年會度假,孩子會上不錯的學校,生活衣食無憂。
如果你和我說想買一架私人飛機,我會說趕快走人,可能將來您也買不起飛機;你說我同學都當部長了,那趕快走人,我還沒當部長呢。
其次,體面生活不能搶錢,要通過自己努力把公司做好,這就涉及到公司戰略問題了。
布局戰略就好似買車,將積極性調動起來,大家一起研究行業、產業,怎么調整怎么實施,雖然可能大家會開始搶資源,但總之積極性調動起來了。
再次,做戰略資源分配、經營方式、考核評價和激勵措施。即便最后你所得到的回報(金錢)沒有達到你的期望,但會讓你自身的能力得到成長,生活狀態、思維和思想也會比以前豐富。
這樣就逐漸在企業里形成了一個渾然一體的思維邏輯,而且是全員的思維邏輯。
這個問題我記得在華潤時討論的時間很長。2000年左右,我把華潤做起來之后,當時華潤的一個同事,他感到很震撼。
這種邏輯關系,就是我作為所謂的一把手,來到這兒是和大家一起做事的,這是我的目標。這個"目標"必須要講清楚。
再后來,我所提倡的一些理念,如"體面生活",慢慢成為公司員工都認可的理念。所謂的領導,首先帶大家做好領導。
所以當領導,首先是講清楚你對公司的看法和對公司的分析,以及公司未來戰略的思考,而且引起廣泛的討論。
我剛去華潤時,幾乎貿易業務完全死掉了,開始面向內地,因為沒有代理出口業務了。中糧也是一樣。當時我在中糧做了一個戰略引領使命之旅。往前走做什么?為什么這樣做?戰略應該怎么樣?這就變成了大家不斷討論的過程。
不管是集團層面還是員工層面,要通過討論思想讓團隊學習,也就是集思廣益、統一思想、找出辦法工作的過程。一把手要堅信、要推動。讓員工知道公司在做什么,知道公司有宏大目標。公司發展了,團隊發展了,收入提高了,個人也發展了,這樣就算以后你離開公司,也會被人提拔被重用。
03
沒有“人感”是很難有領導力的
所謂的“人感”指的是對人有沒有感覺。我們通過對人性的基本理解,對人的基本訴求、性格、能力、特點、精力、工作熱情進行觀察和分析,很快就會得出一個判斷標準。你會知道這個人做什么合適,不能做什么,或者我們需要什么樣的人,組織文化里怎么樣才能培養出來這樣的人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、風格、管理手段和方式,最后會形成相應的文化和“人感”來支撐一個組織?;乜催^去幾十年的經歷,我越來越覺得這可能是公司里最關鍵,也是最難的事情,因為它不是通過一天的時間就能培養出來的。
華潤最早討論需要的人才畫像時列出了12個條件,包括六個硬條件,六個軟條件。所謂的硬條件包括年齡、學歷、身體、家庭、經歷等,所謂的軟條件包括團隊、學習、激情、創新等。我們通過這些維度去評價某個人,70%是對的。中糧和中化后來也都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評價體系和標準。
我個人總結了10個條件,這肯定無法百分百準確地評判和概括一個人,但是我過往經歷和經驗中認為相對重要的一些素質分別是:激情四射,戰略前瞻,學習思考,尊重人性,激發團隊,系統思維,專業創新,決策擔當,高尚善良,業績潛力。
我們要求企業里的人要有使命感,方向感和人感。我們當然可以抓體系或者抓評價、匯報、財務、指標,但是,抓人永遠是第一位的。
人是戰略和執行里最重要的環節,我把經理人分為以下幾類:一類是職務性領導,沒有領導力,在組織里沒有人跟隨和支持;一類是紀律性領導,他們很嚴格,對手下工作有紀律性的要求,像看家一樣,做得很好,但是公司不會有大進步,更不會有創新;一類是改善性領導,他們會對公司做制度性和產業性的改善,這類領導已經很不錯。
04
保持持續的樂觀
除了樂觀,還要灑脫、幽默、放得開,很緊張導致什么事情也不敢做,這一點對成長性企業是很關鍵的因素。
我曾經說過,有好的虧損,有壞的盈利。壞的盈利就是占用了很多資源,做了不好的商業模式,雖然盈利了,實際上風險在后面。
比如,中糧的肉食上市了,現在做得不太大,但是做得還不錯。當時在虧損,剛開始投放了第一年、第二年就投了8個億。
結果有人就問,虧損了為什么還干?我說哪有企業上市就賺錢了,這個東西不投怎么賺錢呢?,F在雖然投了8億,但外邊投資基金給我們估值是30億了。
團隊在這樣的環境之下,從虧損一路做起來,而這里怎么激勵團隊,給不給方向,虧損怎么辦,從一開始虧現金,到后來只虧盈利。再到后來又盈利,后來回報率升高,再后來就上市了,一路走過來需要5年時間或者可能更長。如果做領導者不能支持這樣的企業,你可能就不用做了,因為所有的企業都是這樣成長起來的。
05
自律是企業成功的最主要因素
經理是非常窄、非常易碎的職務,必須自我要求很嚴格、很自律的。
我今天說的經理不是創業者,不是企業擁有者,只是個管理企業的經理。確切講叫經理人,不叫企業家。
自律不是被迫的,不是不敢搞,是你想通了對自己的要求,明確自己的定位后會自律地來做這件事情。